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溪湖史記(1)唐山墾民入溪湖





慶祝元旦
溪湖史記(1)唐山墾民入溪湖
人生經過九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溪湖理位置


彰化縣溪湖鎮,位於東經120”26’120”30.3’度,北緯23”58.15’23”55.2’度,剛好位於台灣西部走廊之地理中心點,以漢寶草屯東西向快速道路,貫通中山高速公路,中部第二高速公路,漢寶臺中東西向快速道路及西濱快速道路,位於彰化縣之中心點:中山高速公路即沿溪湖鎮東境開闢下溪湖/員林交流道即進入溪湖鎮下交流道3公里即進入鎮中心溪湖鎮位於交通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近代則可惜尚未發揮其地理優勢。
溪湖鎮,東西寬5.28公里,南北長5.12公里,總面積共32.0592平方公里形狀似中國大陸分為25個里344個鄰.地勢平坦水利興盛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物產富饒少天然災害成為特定農業發展區。 

唐山人墾台史簡述錄 (諗台語)
唐代漢人始移台,以前偶爾漁船來,甚少定居本島內,只為天變避風颱,
福建沿海陸地帶,天旱饑饉民受災,為求生存渡過海,唐朝治時移民來,
初在澎湖島嶼界,羅漢結群走天涯,防雨避風草寮內,捕魚墾地打拼栽,
澎湖土瘦乾燥地,雖只產薯豆梁麥,海產豐富獲量多,居定接眷來歸家,
時至南宋的年代,澎屬晉江縣轄界,乾道七年據記載,建屋二百澎島內,
繁榮召引商業界,由澎轉運船往來,貿易擴至南洋海,墾民由此轉往台,
官派駐澎水軍在,也成海上的要塞,兩宋初時重台海,貿易延榮北港來,
兩宋五代江山失,唐土改朝蒙人得,元朝有心營台澎,派官安蕃欲統治,
奈因九族各部落,原始觀念守山麓,苦心安撫難說服,願隸屬的群族,
明撤澎湖巡檢司,時是洪武二十年,屋禁墾制度施,百姓被迫返鄉里,
同年施行海禁令,禁止百姓再出境,時嚴時鬆二百年,使民無奈偷渡行,
禁令領海成真空,趁機海盜猖獗狂,廢棄澎湖聚賊黨,偷渡百姓險難防,
明朝萬曆三十年,剿倭明將沈有容,東番記中有記載,住台漢番互交融,
施琅述萬曆末年,渡台漢人已萬餘,荷蘭一六二一年,侵台灣殖民治,
名曰東印度公司,兼管台灣的政治,樟糖米鹽輸出去,收購鹿皮獲大利,
荷蘭侵台稍早時,明鄭芝龍在海裡,劫富濟貧為名義,組織海盜揮賊旗,
天啟六年連四載,福建一帶遭旱災,無雨地乾糧難栽,饑民徘徊滿境內,
芝龍降後建議,招撫災民墾台去,分銀發牛厚措施,赴台拓荒盛一時,
移台高潮共三回,芝龍招民笫一批,成功率領第二回,清禁偷渡第三梯,
芝龍有子名成功,智勇雙全威四方,反清復明大願望,深明大義氣如虹,
芝龍降清勸子隨,忠孝兩全真難為,堅拒父招立烈志,大義滅親守明旗。

台灣進入中國治政史的長流始於鄭成功時建立明鄭王朝,然而他的政治憑藉並不僅僅是武力,而恰恰是十六世紀以來的歷史動力。
由於滿清王朝比後期的明代帶著更濃厚的內陸取向,海洋中國的發展在十七、十八世紀受到了嚴重的政治阻撓。清代嚴禁人民渡海入台便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但是海洋中國的潛力畢竟不是政治力量所能長期壓制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福建和廣東沿海偷渡來台的活動始終沒有停止過。
因此,據一份官方報告,乾隆四十七年(1782)「台灣府屬實在土著,流寓民戶,男婦大小共九十一萬二千九百二十多口。」(見《明清史料》戊集第二本,128頁)
這比清初的人口增加了好幾十倍。由於乾隆末年禁令放寬了,嘉慶十六年(1811)的台灣人口已增至二百萬。可見短短三十年中至少有一百萬人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由因傳統的內陸文化,特別是家族組織和勤勞節儉的工作倫理,卻是中國人海外發展主要的精神憑藉。


唐山人入墾溪湖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六死三在一回頭「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閩南人、客家人變成在地化、本土化、土著化。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
清季一位無名詩人吟出,當年渡台心境,此歌後來被命名為「渡台悲歌」,勸告大陸親友千萬不要走上渡台之路。

但是當家園兵荒馬亂,飢餓連連時,終究不得不到海外去試尋一條生路,當時閩粵兩省,人口早已過剩,謀生困難,聽說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如此情況下,康熙年間第一批楊姓移民,離鄉背井,由祖籍福建,冒險橫渡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台。
當時心境,抱著對桃花源的追尋,也隱含著死生不知的恐懼,登陸台灣西海岸(鹿仔港附近)及北港、麥寮一帶,盼望能尋找到新天地。踏入台灣,展現在眼前的景觀是,(依據天下雜誌,「發現台灣上冊」描述,1621年台灣)轉載:那時台灣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樹林直長到海邊來。
進入森林深處,會發現密樹遮天,大白天黑的像夜晚,只在風吹樹動時,才看得到一線天光,偶一抬頭,可能驚見一隻身形有如兒童的老猿猴高踞樹枝上,圓睜著一對大眼睛:低下頭來,又看見一條長蛇,蜿蜿蜒蜒從腳邊爬過,野生鹿漫山遍野,毫不畏人。
島上的原住民至少有十餘種不同,與漢人相處的還不錯,常常用鹿皮、鹿肉,換取漢人的鹽、布、首飾等,是一塊可耕、可獵、可漁的好地方。
森林,野生鹿遍野的鹿仔港,鹿港因此而定名,為欲尋找三條件較齊備的地點,第一件為不離水源,沿舊濁水溪支流,覓尋到一片廣大的,溪邊沙洲平原,此處茅草叢生,高過人身,四周環繞著沙崙,崙上雜木密荿,形成一處小盆地,處處有沼澤。
並發現有野生稻,(依據前記發現台灣上冊記載):台灣有野生稻,品種比大陸好,但原住民不善農耕,又沒有農具,稻禾成熟時用手採拔,一甲稻田要幾十天才能採收完,開墾時也用手挖地,產量自然不多。
據渡台先民老輩傳述:入墾時在四周環繞著沙崙的溪埔盆地平原上,開始,搭草寮、拓荒、開墾、以大陸耕農經驗,在此新天地,除雜草、搬石頭、墾地、種雜谷,初期生活以採野生稻禾、野菜、捉溪魚蝦、獵野味為糧,渡日。
經勤耕一段時間後,發覺此未曾經耕耘過的處女地,非常肥沃,不必施肥種植的農作物,也能有意外的收獲,依據「發現台灣上冊」描述:不論種稻或植蔗,收成都令人驚喜,因為台灣「土地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施肥的話稻穗會飽滿得倒下來)。」下種後,農民也「聽其自生每畝數倍內地」。
雖擁有如此肥沃大地,但事事常違人意,處在風颱圈下之台灣,風害、水災、繼而發生瘟疫等,困擾了初期移民生活。

唐山入墾溪湖各姓氏墾地分佈情況
溪湖地,康熙年間大陸墾民陸續入墾,有福建
楊姓入墾二林上堡 (湖仔內)
陳姓入墾馬芝堡(南港、菜堂、崙仔腳)
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
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黃姓入墾武西堡(崙子腳頂庄)
蔡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厝
民來此大肆開墾,到清嘉慶、道光年間,入墾村逐漸增多

唐山渡台各墾民與台灣結緣,大致是開始于鄭成功在台灣高舉反清復明義旗的初期,當時,一方面有許多有志之士追隨同來,共襄盛舉,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不甘受異族統治的老百姓,漂洋過海來到這片新天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老人與電腦

留言:舊文重提
楊永川
楊永川 歡迎年青人光臨"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部落格",同時感謝溪湖人俱樂部給我機會,能多傳承溪湖歷史點點滴滴,不致於失傳
電腦是咱的老師也是咱的僕人!!
電腦是最值得,我們老年族運用的一種科技產物,電腦網路是求新知、探古搜新,有搜必有的,萬科天書,尤其是要記述事物非常方便好用,像我們這年紀過去甚少有 機會學習漢文,台灣土生的多數老人光復當時只識日文疏於漢文,光復後語文對台灣土生的人非常困擾,因而產生台灣國語、台灣式文章,不過語文是一種人與 人之間傳意溝通的方法,以發音信號能互通則成語言、以文字記號能表達則為文章。

現今語言、文章隨時代有極大的變化,昔古,簡潔幽雅文言文,已被通俗白話文取代,甚至E時代年青人,以所謂火星文混雜其中,現在語文真的很複雜難學習,尤其 是台灣目前通用語言,以閩南語摻雜國語、歐美、日本等外來語形成一種特殊台灣話,台灣話多數有音無字,因此外地人很難學習,不但外地人,在地人如果不跟時代潮流吸收新知,也可能難以應付新語頻出的現代台灣語言。

咱老人群必須要跟上,年青人用跑路的,我們用徒步的也要追上現代潮流,方法是勇敢進入電腦世界,電腦是咱的老師也是咱的僕人,電腦老師會教導咱無限智識,也提供咱無限的新知,電腦僕人會替咱做業務上工作(寫字、作文、製圖、編輯等等服務),也忠實服從咱所求的命令。

一指神功就能寫出數十萬字

加入電腦族第一要學習的是打字,我因不會注音符號,採「速成」法,速成法只知字形,選,起筆、收筆,筆劃就能顯示出,所要字列,年青人運用十指在鍵盤上嗶哩 啪啦快速打出字,不必羨慕,咱老人視力差,動作慢,用指人指一支也可打出隨心所欲文字,彰化縣文化局李小姐稱呼是一指神功,打字,不管一指、十指快、慢只 能打出字來,就滿有成就感,也會加強對電腦運用的自信心。

民國80年3月退休後計劃,遨遊各國,十餘年中間也 已遊二十餘國,並學錄影、剪接、配音初步也嗜試過,想畫幾幅油畫也完成十餘幅。至於學習方面,多元化之電腦操作最吸引我興趣,在網路上探討新知受益不淺, 利用電腦,填寫過去回憶文,感想隋記等,來消遣時間。 現書寫中有「一生傳記」「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溪湖鎮史記1,2部」「台灣四百年」「台灣近代史」「隨筆雜記」等三十餘萬字,上記各類撰寫,是永無終結 之寫作工作,修詞、添新,是永做不完的,有如此趣味,多彈性的工作使我保持年青活力,非常充實的退隱生活,也決心終身跟隨電腦,就讀電腦萬能科,永不畢業 的萬年學生。

83歲參與部落格

本來所記述傳記是要留給,楊家後 輩,認識咱故鄉歷史及個人思維的雜記,因此取名「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因兒子為連繫族人方便,將此記述錄,以「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登入部落格,形成公開披露。退休後十餘年歲月,將我七十餘年所見所聞,以口述方式記下,過去溪湖墾民辛酸、苦難歷史,也有個人思維的雜記,大約有三十萬餘字,今已形成公開, 借此機緣,多選有關溪湖歷史、野史記事填入,與鎮民共同回憶過去,多認識咱故鄉,珍惜咱鄉土!! 盼望愛鄉人士能共鳴支持,並歡迎提供更多有關溪湖鎮歷史,共同來完成咱「溪湖鎮史記」為後代留下更充實的鎮史!!

以上是本人登入部落格動機。

自民國97年6月15日正式在「雅虎」及「goo
egl」登出部落格後,發現部落格訪客,甚少有咱老朋友進入網路開講,原因是咱老朋友多數未參與電腦世界。 截止民國97年8月27日開部落格二個餘月,有4174位訪客造訪,依據回應,多數是年青朋友捧場,老人部落格除歡迎年青人參加,也耍老朋友進入開講,敘 舊談新,回顧過去歡樂、辛酸事,都是咱互相談論事項,依據談論來充實咱史記內容是咱主要目標。

結論︰「老人與電腦」老年人要保持健康快樂,最好選定有動腦生活,能活到有福享受現代科技時代,電腦是最佳老年人動腦的運作機,能隨心所欲操作,運作所獲得成就感,是種快樂的享受,也是老年人有堅毅精神跟時代潮流,完成的有骨氣收獲…。

電腦是一個魔術箱!! 電腦是老貨仔人的高級玩具!! (完)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各位網友大家好
我現在,在長庚文化村“心,身“都很好,也認識很多朋友“中,日,台都有,我不會放棄電腦工作,只是現在有些工作,必需在此寧靜環境中整理,完成後再與各位網上見面。祝福大家平安快樂。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溪湖戶政三叔公講古-話溪湖

溪湖鎮戶政三叔公講古-話溪湖


84
發佈日期:2015年6月28日
  • 音樂

    • 「Zinnia」,演出者:Brad Prevedoros (iTunes)
  • 類別

  • 授權

    • 標準 YouTube 授權

溪湖迎晚燈 (街頂拚街尾)
時代是大正十年,媽祖生日搭戲棚,相爭敬神而賭氣,民藝比賽拼晚暝。
十字路為分界拼,晚燈囉咧透晚迎,街頂出名大杉兄,街尾煙筒拼輸贏。
雙方鬥氣拼陣頭,分晚出陣互拼鬥,車鼓獅陣鑼鼓哮,入夜街內熱噪噪。
街尾家婆目仔兜,街頂竹竿串出頭,拼輸藝閣請來逗,西螺鹿港請透透
比藝午夜才收戲,到了戰時被禁止,留存懷念憶兒時,結束鄉里比藝技。
  
   街頂街尾陣頭大車拼綜合記述
 
陣頭大車拼起因
1, 日治時代大正十年(年代依據民前6年出生陳課耆老口述)溪湖大厝內(現太平里)媽祖信徒,與大竹圍(現大竹里)信徒為慶祝“媽祖生日”搭戲棚而互不相讓起爭執,後經雙方洽談各搭一台戲棚各請一團戲班酬神,因此形成嗣後媽祖宮口廟埕,二野台戲大車拼成習,鄰近鄉村為看精采對台戲,每逢廟口有二台拚戲,就人山人海,非常鬧熱。
2, 糖廠有一種叫「西工」,那「西工」就是說他在做的工作是咱們台灣原本沒有的,算是比較技術化的,他們是在工廠打東打西啦,打製一些用具啦,那也有打銅打鐵 啦,那叫做「西工」,西工就是不是咱台灣工,是西洋式的工就對了,叫做西工。因西工高收入,單身集居於糖廠靠近劉仔厝庄邊獨身寮,因此很多西工,都會去街上的菜店,常常與人家打架,然後有「大杉」出來修理他們,最後才有「街頂拼尾」的情形。(轉載楊連基耆老口述)

戲棚分前後台(網路圖)
為表誠敬及爭氣(爭面子)當年有約定每年“媽祖生”,以中街十字路為分界“媽祖宮口”至十字路定為兩軍“街頂” 領導人「溪湖三保保正楊大杉」。十字路以南至大竹圍(包括糖廠)稱為“街尾”領導人「大竹圍保正楊斗」(萬全公司頭家)。街頂、街尾分為兩陣頭,輪流各出陣一夜演武術、陣頭大車拼(競賽)

  •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 曲.民藝-太平洋戰爭(6)麥克阿瑟與日本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 曲.民藝-太平洋戰爭(6)麥克阿瑟與日本
    麥克阿瑟
    仇敵到好友——麥克阿瑟與日本 
    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二戰名將。 1942年,麥克阿瑟率領一支百萬大軍踩著日本人的屍體,從遙遠的墨爾本一直打到了東京,他的雙手沾滿了日本人的鮮血。 所以,有無數的日本人想把老麥碎屍萬段,他也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所以,1945年8月30日下午2時5分,當麥克阿瑟的座機降落在東京機場,當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走出飛機踏上日本的土地,儘管他沒有穿軍裝,也沒有攜帶任何武器,更沒有舉行什麼入城式閱兵式,但這一刻,對於7000萬日本人來說,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恐怖,每個人都在心裡念著“亡國,亡國,亡國”。 

    然而,麥克阿瑟將軍給日本帶來的是和平、正義、寬容和民主而不是仇恨。 戰後的日本國破家亡經濟崩潰,連國會議員的工作午餐也不過是一碗地瓜稀飯,飢餓籠罩了日本。 這時老麥克挺身向國內施加巨大壓力,迫使美國政府援助日本,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圓的經濟援助緊急送往日本。 他不僅保留了日本政府,更頂住壓力赦免了天皇,他甚至關心普通日本複員軍人的命運,給他們以生活的出路。 40萬登陸美軍也用他們的克制、善意和獻身精神征服了日本人。 當在日本狹窄的城市街巷裡,日本平民與美國大兵相遇而通過困難時,總是美國兵站在一旁讓日本人先走。 日本人不能不捫心自問,如果他們是勝利者,他們自己能做得到嗎?

    歸國(拉沙),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 大東亞戰爭通過的失敗), 台灣 , 朝鮮半島 , 南海諸島 ,如海外領地或, 日本曾派出大批定居者從滿洲 (法律在國外 ),也內陸 ,而蘇聯的入侵有效的統治失去了庫頁島南部已經被轉移到等(住宅)  ,在日本軍隊潰敗 ( 投降日本本土一起) 撤出回家了指海外日本[1] 。 “遣返”的名稱是非戰鬥人員作,是Shussei在其他地方和外國,然後返回日軍兵“ 復員軍人被稱為“”復員的人“。
    在失敗的時候軍用 - 民用共計660萬以上的人生活在國外,回國是日本人,但達500萬人1946年底,仍是個未知數有關的數量和剩餘日
    蘇聯 
    蘇聯 佔領區從蘇聯戰俘的日本延遲撤出西伯利亞是試圖開發使用,滿洲地區的內戰Kokkyo那是在政治不穩定,被看作是這種有所影響。關東軍還與軍事人員的民事部分西伯利亞拘禁受, 強迫勞動 ,我被允許從事研究。

    终戰後風行一時"異國丘"及"サヨン 鐘"歌曲
    軍歌:異國之丘

    戦後、シベリアに抑留されていた兵士の間で作られ、歌われた歌。抑留兵のひとりだった­吉田正が作曲した。原題は『昨日も今日も』である。シベリアから帰還した兵士がNHK­のど自慢に出て歌ったことから有名となった。増田幸治作詞(佐伯孝夫補詞)、吉田正作­曲。竹山逸郎、中村耕造の歌唱で、1948年(昭和23年)9月、ビクターレコードか­ら発売された

    台灣
    台灣日本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士兵們488,000人這麼多,其中包括16.6萬人了。 承國民黨政權,“台灣名政府軍士兵完成了仔細我們的一部分”提供,總督安藤董事,是蘇達農業商務部總幹事任命分別副主任。 實際運營副總裁被擊中。
    遣返是從軍事,這是在1946年2月完成啟動。 對於普通大眾,在日本,這是恐懼的混亂,包括糧食短缺,你所熟悉的生活的台灣,從事實也報復不是來自台灣,這是希望約20萬人留在台灣。 然而,國民黨政權,也有通貨膨脹的發生,如社會問題,不希望大量的日本遺骸在台灣。 普通百姓的遣返完成於1946年4月20日
    李香蘭サヨン 鐘

    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哈勇因協助日籍教師田北正記搬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而台灣總督為了褒揚其義行,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該鐘即稱莎韻之

    •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曲.民藝-太平洋戰爭(5)台灣日人遣返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 曲.民藝-太平洋戰爭(5)台灣日人遣返
    原來鋪設船,成為復員運輸艦“Wakataka”(1947年)。 裝備被刪除,鑑定初升的太陽和船舶名稱的拼音寫。

    復員運輸艦


    原來鋪設船,成為復員運輸艦“Wakataka”(1947年)。 裝備被刪除,鑑定初升的太陽和船舶名稱的拼音寫。
    復員運輸艦(Fukuinyu相關)是 太平洋終止後, 外資留在日本大陸用於返回到船上的東西。 它也被稱為復員運輸艦。 準確地說第二復員部 ,指被指定在特種運輸船/特種運輸船,一艘在總體上被認為是復員運輸船(船)或乾脆復員船。
    摘要[ 編輯 ]
    結束後戰亞洲各地和太平洋至約600萬人次以上的島嶼[1]軍事人員 , 文職僱員 ,和廣大市民都離開了,那些人日本回歸是問題的迫切需要。 使命遊輪 ,這是最好的命中率,但日本商船隊當時在戰爭期間徵用,因此沉沒幾乎被摧毀,在沉沒與之相關聯的任務, 日本帝國海軍 ,屬於除了船隻那些可能的導航一直是, 美國海軍從提供船自由 , LST也被調動起來每100艘。 您已刪除相對於舊艦艇的武器,它已被用於通過提供一個住宅區,臨時廁所的位置空缺的上甲板。 例如, C型護衛艦在捎帶的443個座位,是一個復員船在船上最大的航母大約5000人同時通過修改機庫“葛城”的情況下,被安置[2] 。
    復員運輸1945年十月(1945年)開始,接下來的1946年 8月投入從(1946年)春峰。 然後逐步減少船舶數量1947年 (1947年),一直持續到夏天。 事故罐被丟在這種擱淺的使命,20號運輸艦,第116號運輸船,海防艦“國後島”,驅逐艦“神風”,有一個苦差事船“光了。”
    許多軍艦出來的成品船的使命被拆毀。 通航驅逐艦 小血管以下是移除臨時設備,系泊存儲在諸如吳港,經過特殊儲存船頂

    他語言 ,盟軍已經移交給。 少數而“宗谷”等,也即是在該國戰後使用情況。


    台灣日本人移民村---------------------------------------------------------
    賀田移民村[編輯]
    1899年,賀田金三郎主導的賀田組為響應日本政府的「獎勵私營移民政策」,開始於日本本地招募前往台灣的移民。賀田組所主導的私營移民村設置,共從台灣總督府爭取了具備移民收容條件之開墾許可地共有38筆,實際招徠移民經營運作者則有9筆,而這些移民村大略設置於花蓮吳全城,並更名為賀田村(今壽豐鄉志學村)。而此移民村不但是台灣首座移民村,也是日本海外的首座移民村。
    在提供耕地、農具及日俄戰爭前後的恐慌期內,首批賀田移民村共招農戶133戶,385人。不過因為移民村地處台灣東岸,屬於偏遠地區,加上私營不具公信力,不生產自給自足糧食,淪為糖業農工等因素,造成了部分移民死亡、轉業或歸國。總體來說,此階段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雖然持續辦理,但一直沒有明顯聚落產生。
    花東地區移民村[編輯]
    1909年-1918年,為了加快移民試驗,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主管機關也從民政部殖產局林務課兼管改交由移民事業委員會專管,並在各移民地點設置移民指導所。1911年,面積10.8241平方公里(1116.5甲)的第一座官營吉野移民村於花蓮七腳川(今吉安鄉)設立。除了土地免費使用外,也提供三年的免費藥品補助。除此,還享有家屋建築費、農具花費、入院治療等費用的一半金額補助。而在以東部花蓮平原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並陸續開發豐田村與林田村等兩移民村。進駐後,這些地名均更名為以移民者故鄉地名(多為四國、九州)為主,而此地名,二戰後多仍未更改,並沿用至現在。
    1918年,總督府方面以移民實驗的已達成,官營移民無需繼續實施為由,停止花東地區官方移民村計劃。不過研究學者皆認為是效果未如預期下的不得已選擇。之後,轉為私營的花東移民開發於1917年-1924年繼續實行。合併後續官營之移民村,此期間共又開發了瑞穗移民村、末廣移民村等十數座、移民從數百人至千餘人的移民村。據估計,花東移民村的面積,共達150平方公里以上。[2]
    雖然區分官營與私營,設立地點與年代又有差異,不過還是有其共同點。那就是移民村均由民營糖廠贊助、土地種植蔗糖用甘蔗不種植稻米糧食、人員來源多為四國九州、移民戶戶長大多為日本軍人且審查十分嚴格等等。
    西部河床移民村[編輯]

    台灣西部的日本移民村均位於河床

    引揚證明書
    1932年,於台灣東部移民計劃受挫的台灣總督府,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再度嘗試以紓解日本本土壓力為考量的移民村設置計劃經過衡量後,移民事業委員會於捨棄了原本的花蓮移民計劃,轉向台灣西部平原,而他們選定的目標則是台中州包含東螺溪畔的濁水溪河床;如位於北斗郡的豐里移民村、高雄州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河川新生地;如位於高雄州屏東郡的千歲移民村、及臺南州虎尾新生地平原,如春日移民村。這些俗稱溪底的河川浮復地成為除了紓解人口壓力外,亦有皇民化與國防等考量的官營移民村設置地點。
    在移民村設置上,台灣總督府移民村除了在移民遷入內,以公費先行整地成方塊狀耕地、重建水玔、構築堤防外,還設置了屋舍、道路與飲水設施。而每戶約有3.87公頃至至4.85公頃。而預計種植作物,除了糖廠所需的甘蔗外,也允許自給自足的稻米耕作。而此政策,也完全符合日本內地市場為考量;糖金米銀的台灣邊陲經濟特色。除此,台灣總督府全力配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加入參與的半官半私之移民村設置模式,也為日後設置於中國及滿洲國等地日本移民村的圭臬與樣板。
    離台[編輯]
    1945年8月,日本於二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而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於翌年3月(1946年,昭和21年)開始陸續遣回日本移民村人民。1950年之前,人數約在數萬人之譜的移民村日籍在台居民,均全數返日。另外,根據1946年4月22日公布的《台灣省土地處理規則及接收日人房地產處理實施辦法》,則將移民村所墾土地統統經由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處理,大部分歸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有。這些土地成為稍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一連串台灣土地改革與重分配的重要標的。
    遣送證明書
    移民村日本移民被遣送回國時,必須填寫移交清冊、遣送日僑回國證明書、引揚證明書等相關文件,並對攜帶物資有嚴格限定。例如現金不得超過日幣一千圓,夏冬季衣服各一套,及棉被一床,並不得讓售農具與土地等。
    評價與後續[編輯]

    台灣總督府為了獎勵日人移民臺灣移民事業推動,於政策設計上近乎是腸枯思竭。然而,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由於日本是在敗戰型態下放棄臺灣,因此移民事業的成果如何,至今欠缺日本具體檢討報告。不過由各項數據知道,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形同糖廠佃工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除此,以1945年遣送回日本的五十萬人口計算對照台灣廿個移民村,每個移民村至多1700人計[3],實際的移民村人口, 遠少遷往於各大都會或自主移民的日籍人士。

    台灣西部的日本移民村均位於河床

    比照滿洲地區及華北地區的日本移民,臺灣設置的日本移民村對日本國內人口問題的解決,其影響力可說相當薄弱。不過就殖民地永續經營的範疇上,卻意義重大。移民村的經營本身,有其永住臺灣、以台灣為本土、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存,以及同化台灣人為日本人為目的。除此,移民村的經驗更可作為日本民族大舉殖民中國滿州國、華北,甚至南洋熱帶等二戰占領區的參考或依據。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1899年-1945年)

    參考文獻[編輯]

    腳注:

    ^ 施雅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2003年,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 共十五座,均以制式之10平方公里計
    ^ 吉野移民村人口推算
    文獻書籍:
    施雅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2003年,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林呈蓉,《日本人的臺灣經驗-日治時期的移民村》,2004年,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張素玢,《彰化縣口述歷史》,1995年,彰化,彰化文化中心。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2001年,新店,國史館,2001。
    [顯示]
    閱   論   編
    Flag of Japan.svg 台灣日治時期歷史事件
    3 個分類: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台灣日治時期

    参考影片
    真的戰爭好可怕!
    內容比卡通版的還充實!

    •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